*reflections on 人间指南第十四期
- Politics 的詞源是古希臘的 τὰ πολιτικά,可以翻譯成「公共事物」,其中的 πόλις 即 polis,指古希臘的城邦。
- 任何關于彼此不同的人之間共處與聯系的事物,都是 politics。(Arendt,2005)
- 有趣的是,police 的詞源和 politics 一樣都是 polis,OED(牛津英語大詞典)對 politics 的解釋是「統治與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 因此,有人類社會就有政治,而政治伴隨這秩序,秩序意味著統治。所謂的民主是相對多數人的統治,而專政是相對少數人的統治。什麽樣的行爲可以算是「政治的」?當這一行爲涉及到了這些現有的秩序,並試圖重新分配權利關系的時候。
- 民主並不代表所有國民的利益,這在我國體制中的表述是「人民民主專政」,即「人民」才是國民中的統治階級。而紀律(既有我們看得到的法律,也有看不到的規則)是這種秩序的媒介,我們可以假定這些法律是由國民的集體意志而決定的。在某人違反這些紀律的時候,他就失去了作爲統治階級的權力。
- 我非常同意「所有人爲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是最佳的民主實踐」這個觀點,民主本質上是一種 negotiation。集體內的每個人在參與民主體制的時候都主動放棄了一些自由(如隨意殺人的自由),而換取相對的安全與穩定。而不同的人群之間爲了各自的利益進行的拉鋸,最終達到的動態平衡,就是某種民主制度在某個時刻的 snapshot。
- 從結構主義的角度,我覺得我國的許多國民不願意談論政治恰恰是我國自古以來構建的話語體系的結果。它曾經被革命很大的削弱過,但並沒有被消滅。我們不願意談論政治,因爲談論政治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危險的。我國的權利機構的權威性,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解釋權」之上的。不僅僅是指定解釋的規則,而是將解釋的過程也放到自己的黑箱中。所以,「討論政治」這個行爲本身就是政治的,因爲這是一種奪取權力主體的解釋權的嘗試。所以,我們的政治教育在基礎教育中幾乎是完全的缺失了、沒有《新聞法》比有《新聞法》對權利機構更有利、「講話」和「通知」在中國是一種格外具有效力的官方文件。這一話語體系是如此的深入人心,所以審察才可以很容易的被民衆所習得,而轉變成自我審察:比約束他人的紀律更有力量的是約束自己的紀律。
- 因此,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不加入共青團實際上是一種比加入共青團更加政治化的行爲,因爲它挑戰了官方話語體系中的既成秩序(如,好學生默認會入團、好學校的大部分學生默認會入團)。爲什麼膜蛤是一種高度政治化的行爲?實際上大部分的膜蛤參與者並沒有很明顯的「政治」行爲,只是在玩梗罷了;但是,在高度自我審察的話語體系之下,單純的「提及」一個前任最高領導人的行爲,就是一種對權力機構的挑釁。
- 如何反抗?用資本主義的武器來反抗。爲什麽罷工是無産階級最強大的武器?再強大的機器,也需要螺絲釘的配合才能運轉。